“外婆的澎湖湾”沙盘助他获得轻刑本报首席记者 余春红 通讯员 贾丰荣
17岁的小阳(化名)因敲诈勒索中学生2700元钱,被公诉机关起诉到宁波海曙区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小阳应法院要求制作了一个沙盘作品。而这幅沙盘作品传递出的信息则成了法官最终判处其缓刑的一个重要参考。
沙盘游戏传递出亲情的渴望 小阳自小由外婆带大,忙于生意的父母除了给点零花钱,很少对小阳言传身教。小阳渐渐与社会上的朋友交往,后来干脆辍了学,也成了小混混。因为缺钱花,小阳和朋友一起把主意打到了中学生的身上。一段日子下来,小阳从学生那里敲诈了2700元钱。 因为此事,小阳被检察院以敲诈勒索罪起诉到海曙法院。考虑到小阳的犯罪情况和成长环境,法院取得小阳家长同意,在审理过程中引入了一个特别的“程序”——让小阳制作一个沙盘作品。 在大家的注视下,小阳饶有兴致地开始在沙盘里创作,不一会,一幅沙盘作品出现了,那是幅“外婆的澎湖湾”。 宁波人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对小阳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外婆、田野、蜡烛象征希望,大海象征未知诱惑,这两方面提示他潜意识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需要外界力量帮助他抵制诱惑。同时,也说明小阳的内心深处渴望亲情的关爱。 心理咨询师最后还给出了建议:多关心点小阳,以后他还是很有希望纠正过来的。 “考虑到小阳的犯罪事实、危害程度以及心理鉴定结果,我们最后决定对小阳判处缓刑。”承办此案的法官告诉记者。
从社会调查到沙盘游戏和绘画测试 海曙法院少年庭庭长张丹丹说,2005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为此,该院少年庭一直在探索更全面更科学的少年审判方式。2006年,该院在少年刑事审判中建立了社会调查员制度,请社会调查员对未成年被告人的自然情况、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作为对未成年被告人量刑的参考。这在当时是全国首创。
张丹丹说,在实施社会调查员制度后,改进了少年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但这个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由于社会调查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调查出来的结果过于表面化,对于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心理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利于惩罚犯罪和挽救失足少年。由此,一项借鉴国外对少年刑事犯进行心理测评的经验引起了该院的兴趣,于是,未成年被告人心理评估工作在该院启动。该院与当地的一家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合作,该机构在接受法院的委托后,按照有关程序对当事人进行综合测试,然后做出鉴定和评估意见,并对当事人今后的矫治方向提出建议。 心理鉴定项目包括“压力与情绪应对模式”、“基本人格特征”和“深层心理机制”。通过被告人绘制的房子、树木、人,心理咨询师就可以探究被告人的人格特征;通过被告人制作的沙盘,了解被告人的深层心理需要和动机,了解可能存在的深层心理冲突机制,深入其内在心理世界。 “为此,让未成年被告人绘制的一棵树、制作的一个沙盘也就成了我们法庭审判中一个特别的环节。”张丹丹说,“这全是为了更准确地量刑,并为以后的个性矫正提供一定的依据。” |